在座各位,都有责任。
硬糖君的爱情观里曾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网恋失败无数次,也坚信社交产品里会有金玉良缘。 

后来,被残酷的现实给治好了。粗略算算,过去七八年,硬糖君用过的、大家能叫得上名字的社交产品,差不多二十款——陌陌、探探、伊对、陪我、Soul、积目、青藤之恋等等。 

总之,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直播,啥颜值社交、灵魂匹配、学历相亲……咱都体验过。这些产品,有的日渐老龄化,有的转型求生,更多的已经下架消失。而经过它们的不懈努力,我与爱情渐行渐远,马上就要修到无欲无求了。



所以是我不行吗?放在以前,硬糖君还会帮自己辩驳下,但现在只想摆烂认命。这种心理转变,是我在交友软件里刷到无数缺爱的优质用户,看完众多复杂的恋爱问题,以及见识到各种难以理解的爱情观后开始的。 

被搞到心累的不止硬糖君一个。在豆瓣,在知乎,在小红书,自称长期受困于无效线上社交,进而怀疑自己缺乏爱的能力,最终对爱情、亲密关系心生厌倦乃至恐惧的“社交产品受害者”,比比皆是。 



定睛一看,失败的细节不尽相同,焦虑的源头却大抵相似。被社交产品逼到绝情弃爱的我们,拿的是同一个剧本。 

社交产品的轮回
把一款社交软件玩明白需要花费的时间,在变长。这是社交“新贵”追求慢社交理念的直观体现。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网络论坛的繁荣就曾带动线上社交,西祀胡同、天涯BBS、甚至水木社区都曾代行社交之职。后来,豆瓣和人人网打开了兴趣社交、实名社交的新局面。只是这类产品的核心功能在交流,而非交友。专注脱单的世纪佳缘、百合网又强调“婚恋”,相亲意味过强。直到陌陌横空出世,陌生人社交令风气为之一变。 



速食社交也就此拉开帷幕。探探、积目等新产品涌现,很快将线上交友简化成为“左划右划”的操作。它们给人一种交友so easy的错觉:下载软件、注册账号、上传照片,整个流程只需三、五分钟。做完这些,你便能一口气刷到数百位陌生好友,点亮亲密关系。 

那些玩兴趣、灵魂、元宇宙概念的社交产品也一样。比如Soul,答完测试题就可以开始寻找灵魂好友,甚至都不需要设置真实头像。在探探、积目、她说等软件,还得用户双方看对眼才能成功聊天,Soul则是百分百“包匹配”。 



理论上讲,这些产品确实极大增加了脱单机会。现实生活里,年轻人哪这么多“恋爱资源”,爸妈天天去人民公园趴活儿也搞不来!可实操下来,很多人发现匹配和脱单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概率”和“效率”是两码事儿。 

在这些交友软件,用户没有一致且固定的行动主线。所有人都处于散漫状态,社区如同沙盒世界,你只能走哪算哪。更严重的问题是,它们制造出“交友简单”“资源贼多”的假象,慢慢导致用户对耗费时间精力的有效社交表现出消极心态。 

就像《小王子》说的,因为你把时间投注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这使得它如此重要。在日常生活,我们很少因为一言不合迅速切断某段关系。但到社交产品里,抱着“下一个更乖”的心态,用户的忍耐度是极低的。



为应对这种问题,二狗、她说、青藤之恋等产品选择“介入”——从推荐用户到服务用户,试图让线上社交的节奏慢下来,开启所谓的“慢社交”。有了这样的微调,这些已经上线两三年的产品才算有了点声量。 

坦诚说,它们本质上没有太多创新,只是依靠学历、工作等信息认证,或是三观问答、匹配要求等资料筛选,增加用户的社交成本。 

比如,源自鹅厂的高学历实名制交友软件二狗,用户注册完账号以后,要经过四项认证才能解锁最大权限的匹配功能。号称“高学历有志青年社交平台”的青藤之恋,也是给资料完成度更高的嘉宾提供优先推荐。 

一些社交产品还通过虚拟币和会员服务,限制用户的匹配次数。在二狗,账户需要积累一定狗粮,才可以申请认识、解锁访客或粉丝、购买纸飞机等。而虚拟币能通过签到和分享获取,或是充值购买。一般情况下,30元能购买100狗粮,解锁一位粉丝/访客花费20狗粮。 



有没有很熟悉?这就是社交产品当线上红娘,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世纪佳缘时代。 年轻人嫌世纪佳缘老土,需要换个年轻化产品,殊不知,大家体验了70、80后前辈们的同款“付费看信”服务。 

时常收到推荐通知,却不知道对方模样,硬糖君也架不住好奇心,给几款软件花过钱。很负责任地说,它们不值得!我花的确实是小钱,但总开到瑕疵款盲盒,不妥吧。 

我不配谈恋爱
哪怕总被社交产品辜负,硬糖君还是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愿意一次次给它们机会。怎么说呢,即便诚心脱单不行,瞎划拉也是相当解压。 

但这都是以前的心态。今年,我几乎卸载了所有社交产品,且注销掉三五个注册时长上千天的账号。原因无他,是我不配。 



颜值社交兴起之初,硬糖君也困惑过,这些俊男靓女当真也找不到对象?!我即便身为颜狗,也还是有自知之明,看到貌比吴磊的用户,手指自动转弯。这仅仅是理性判断,并不会成为我使用产品的困扰。 

但是,随着社交产品不断强调各自的价值体系,构建出一条条明晰的恋爱鄙视链,情感焦虑随即袭来。经常刷到那些优秀女孩抱怨“没人搭理”“脱单困难”的内容,难免要对照自身怀疑人生。 

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你打开二狗公众号一看便知。肤白貌美身材好、高知家庭双商在线的深二代独生女,竟都没有运气找到合适男孩。我,平平无奇的死宅女,怎么配!



而追求青春态的社交产品,用户结构只会愈来愈年轻。当我在选择的年龄区间里,频繁匹配到离异带娃用户时,本人瞬间就跟批评我“眼高手低”“只想高攀”的年轻男孩和解了。 

这些情绪尚能努力消化,让人彻底破防的是各路恋爱帖。社交产品上线两三年,往往会面对成长乏力、用户流失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软件都在卖力搭建社区,以求用更多价值内容将用户沉淀下来。 

可放眼望去,我们想要交流兴趣、寻找同好、分享生活,其实都有成熟产品,比如豆瓣、虎扑、小红书等等。交友软件做广场,基石依旧是情感内容,这在Soul、积目、二狗的生态里皆有体现。 

在社交产品里,面基翻车、三观辩论、恋爱攻略是永恒的热点。戳穿直男的鸡贼、摸清女孩的套路、分析情侣的危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能吵得不可开交。看完这些热帖,硬糖君更害怕日后面临类似困境,越发坚信自己难以过情关。



这是年轻人情感世界的普遍写照。过去几年,男女权论战成为社交媒体的最热议题。真理没有越辩越明,倒是把性别鸿沟越扯越宽。而陌生网友那些糟心的恋爱故事,潜移默化也加深着人们对爱情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厌男、厌女的情绪。 

说到底,我不配恋爱这种说法并非自卑,而是看到无数残酷现实后,对自己爱的能力的总结。 

谁敢放心爱?
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的。硬糖君虽已落荒而逃,但仍有大量单身用户孜孜以求、百折不挠。 

哪怕他们也是战战兢兢、束手束脚。一个有趣的现象:网上或生活中不少年轻朋友,都声称自己从不用社交产品。结合各大产品公布的数据,其中必定有人在撒谎。



这种用户耻感由来已久。当初陌陌顶着“约炮神器”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迅速拥有千万用户。十年过去,第一批陌陌玩家都开始分享钓鱼、退休的日常了,怕是也约不动了。 

但线上社交和性仍紧密捆绑,我在交友软件里收到最多的招呼依旧是“约吗?”。当然,随着性观念慢慢开放,部分网友也不再刻意掩盖线上社交悍匪的身份,但也只是“部分”。 

我经常能看到网友求助,大致意思是自己线上脱单成功,但如何跟亲戚解释这种关系。硬糖君身边的朋友也坦言,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从交友软件找的对象,“总觉得怪怪的”“怕被说不靠谱”。

硬糖君也有过相同烦恼,只是理由不同——我是被社交产品的广告“侮辱”了。 

如今获取新用户有多困难大家都知道,于是不少社交产品慌不择路选择投放信息流广告。文案多直白露骨、引人遐想,把用户(多数是女性用户)描述地那么low,我哪儿有脸承认自己是老玩家啊。 



这还算是无关宏旨的冒犯,社交产品悬而未决且相当致命的问题,还是爱情诈骗导致的恐慌。2019年,Soul就因色情内容惨遭下架,整改数月后重新上线。没多久,它又多次卷入杀猪盘事件,口碑断崖式下跌。 

所有社交产品都会遭遇此劫,无非是时间早晚。对此,它们也积极推出保护措施,推送防骗指南、采取敏感词触发机制、以及完善举报功能等等。事实证明,这些仍无法对过界、违法内容进行彻底监管。为撰写本文,硬糖君重新体验几款产品,又迅速遇到顶着网红头像骗色的男网友。 



社交产品能解决信任问题吗?现在看来,它们还在挣扎,有些产品把希望放到第三方。 

短视频掀起直播相亲热后,社交产品也纷纷开发直播、群聊功能。从事社交产品运营的朋友告诉硬糖君,多数都是跟风做无效加法,但也有两三家找准路子,正计划引进职业红娘和情感主播,让他们充当用户的爱情保安,一定范围内消除用户的不信任感。 

社交产品能否跑通直播相亲,尚需从长计议。但这种尝试的局限性相当明显,一来服务的用户有限,只适合做成“小而美”的业务,难以发展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二来如何确保红娘、情感博主的专业性也是问题。目前,某些软件已经出现酒托、婚托、饭托浑水摸鱼,组团行骗的案例。 

混迹社交产品十余载,硬糖君有说不完的故事。回头看看,我觉得线上交友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曾让我跟自己的想象力调情。











把相亲角搬到海外,不愧是咱爸妈

你在国外见过相亲角吗?

最近,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一处相亲角火了。它位于大温哥华地区(包括温哥华、本那比、列治文、素里等城市,以下简称大温)的本那比中央公园里。你没猜错,它出自中国爸妈之手。

相亲角,原本是许多中国城市里的“神秘”之地,最初是爸妈为了解决子女的婚恋问题,聚在公园里交换信息,参与的人多了,便形成了固定的场地。最出名的相亲角有北京中山公园、上海人民广场、广州天河公园。

谁能想到,相亲角现在已经“出海”到加拿大,而且进化到了一定规模,有了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这6个相亲角被统称为大温相亲角,主会场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央公园相亲角。

这可能是中国爸妈组织的第一批海外相亲角,出圈以后成为当地的热门景点。陆续有当地记者和博主前去揭秘,爸妈们专程从其他城市赶来,连对传统相亲“嗤之以鼻”的年轻人都相约一探究竟。

人们讨论着,是谁把相亲角带“出海”的?

开菠萝财经联系到大温相亲角的发起人阳子(Terry),他从三年前就开始组织相亲角,但参与者甚少,直到今年7月终于有了人气。

其实,大温地区的人们对许多中国事物已经司空见惯,街道上到处可见中文招牌,在相亲角之前,华人已经把中国夜市、泼水节搬到了这里。但相亲角可不是一般的生活方式。有博主将探访中央公园相亲角的视频发布后,评论区不乏“好丢脸”的声音,认为相亲角是“包办婚姻”、太过功利。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相亲角就像是明码标价的“买卖市场”:未婚男女的各项个人信息被写上A4纸;年轻人一旦踏入,便被盘问户籍、房产、学历、工作、收入……

那么,“海外第一个”相亲角到底什么样?那里的父母最关心什么?

多位到大温相亲角帮子女相亲的父母、前去探访的年轻人,对开菠萝财经还原了所见所闻。本文试图从发起人、中国爸妈和孩子的角度,揭秘这个“海外相亲角”。

我在加拿大相亲角,见世面了
中央公园相亲角的“出圈”,要从当地媒体的报道说起。

7月初,资深记者Robert偶然路过大温本那比的Patterson(帕特森)天车站,也就是中央公园的入口处,注意到了用中文写着的相亲角告示。在加拿大生活将近三十年的他从未见过相亲角,出于工作特性,他感知到这是则大新闻。7月9日的周六,他前去探访。



中央公园相亲角的告示  受访者供图

当天下午1:50,Robert抵达中央公园,注意到公园入口处有六七位华人面孔、家长模样的人,但只是各自站着。等到2:00,Robert观察,他们之间仍然没有要交谈的意思。

想着“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他便朝着其中一对夫妻走去,询问“您俩是来相亲角的吗?”并表明来意。

听到“相亲角”三个字,其他几个人才慢慢集中过来,彼此说着“你也是?”“我也是”,确认大家来的目的相同后,终于开始交谈。Robert告诉开菠萝财经,他没想到自己作为一名“闯入者”,反而帮中国大爷大妈完成了“社交破冰”。这和他想象中的相亲角场面完全不一样。

随着相亲角人群越聚越多,Robert进一步交流后发现,多数父母是为子女而来:他们的孩子大多30多岁,少数40岁-50岁;在他们眼里,子女的学历和工作都不错,却依旧单身;他们在微信群、当地的网络论坛看到“这里竟然有个相亲角”,就赶来了,心里想的是碰碰运气,能不能帮孩子找到另一半就看缘分了。

最令Robert感慨的是,孩子的年龄决定了父母的状态。

看起来状态最“轻松”的父母,孩子大多30岁出头,他们都表示“不急”,强调只是过来帮孩子看一看。但在Robert看来,看似轻松的父母也或多或少有焦虑情绪,“否则不会到相亲角来”。

表现最“积极”的父母,孩子多在35岁-40岁之间。他们努力和其他父母交谈着,介绍着自家孩子的情况。Robert在采访过程中,接触的这一类父母偏多。

最“忧虑”的父母,孩子的年龄往往在40岁以上。“他们的忧虑感很重,那是写在脸上的,骗不了人、也掩饰不了”,Robert对这一类父母印象最深。

不论孩子年龄大小,父母们的“吐槽”是一致的:学业繁重、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交往对象;社交圈狭窄,而且条件越好,眼界越高;孩子没有急切感,交往的圈子里都是单身,大家都一副“你不急我不急”的样子。

即将奔五的Robert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同龄朋友中还有一大半未婚。“在国内,看到同学、同龄的朋友和亲戚,一个个结婚生子难免有压力,但在这里,单身大龄青年不少,基本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反而让父母们更加心急。Robert了解到,来相亲角的父母中,有的近几个月每周必来;有的从其他城市搭公车赶来,单程要花一小时;还有的甚至瞒着孩子来,希望能交换一些资料,到时候告诉孩子,“是我朋友的孩子,很不错,有机会认识一下”。

从冷清到火爆,谁在推动海外相亲角?
大温相亲角的发起人阳子,来自河南郑州,十多年前通过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是一位女孩的父亲。他向开菠萝财经讲述了相亲角背后的故事。

早在三年前,他就曾组织过相亲角,地点就在本那比中央公园,不过当时只是在相亲群里宣传,没有太多人知道。很长一段时间,相亲角里只有他一个人。

期间,受疫情影响,他“一个人”的相亲角也停了。直到今年初,加拿大疫情缓和、防疫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相亲角终于在3月份重启。

前两个月,依旧没有人来,阳子绝大多数时间就是等待,偶尔等来中国父母,逢人就介绍相亲角。可人们一看没人就要走,这种时候,他会先劝对方多待一会,“别着急走,等一会就有人来了”,“拦”不住的话,只好冲着对方的背影说,“那你们回去帮宣传宣传呗”。

其实阳子不是没有资源,只是在海外组织相亲角难度有些大。

三年前,他开始组建大温相亲社群,500人的群满了以后,继续建备用群、分群。加入的都是中国父母,但不一定都住在大温,一些人住在国内或美国,还有少数人在其他国家。

“来源很分散,相亲成功率非常低。”阳子开始把非大温地区的群友挑出来再建群。一挑不知道,一挑吓一跳,他自己都没想到,陆续建起了十多个加拿大城市分群和国家分群,从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卡尔加里,蔓延到毗邻的美国,远到澳洲、日本、德国、英国……

面对越来越多为孩子婚事心急的家长,他慢慢意识到,不管有多少个群、群里有多少人,不见面始终不行。他和更多的父母沟通后发现,有线下相亲角交流需求的父母很多,于是决定“学国内,组织相亲角。”

但反对的声音更多。几乎所有人都担心,相亲角在这里能不能行得通,会不会出现骗子。群里不时有人站出来质疑甚至讽刺,“为什么把相亲角那一套搬到这里来?”

眼看进入5月,相亲角还不见起色,阳子盘算着,当地10月底后就将进入雨季,必须要在今年夏天把相亲角办起来。

他找来几位帮手,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在相亲角附近贴“小广告”,在当地华人常用的论坛(“温哥华天空/Vansky”、“人在温哥华/Vanpeople”)的征婚交友版块发布信息。继7月加拿大主要的华文媒体《星岛日报》报道后,相亲角终于出圈了。



相亲角被《星岛日报》报道  阳子供图

从那之后,中央公园相亲角成为热门景点,一天能聚集七八十人,甚至接近百人。不但更多家长和孩子来了,博主也赶来探访。“7月、8月,加拿大中文相关的媒体、社交圈、网络论坛,都在谈论相亲角,华人圈子几乎都知道了它的存在。”Robert表示。

不仅如此,在本那比这个“主会场”之外,阳子还把相亲角搬到了大温的其他城市,在几位家长的帮助下,“进化”出了5个“分会场”。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都有免费的相亲角活动在进行。



开菠萝财经制图  信息源 / 阳子

阳子告诉开菠萝财经,相亲角最让他欣喜的变化是,年轻力量来了。有的是来了解相亲市场“行情”的,有些完全是出于好奇,来看看大温相亲角长什么样。近一两个月,还陆续有人以此为据点建社群,不过阳子并不介意,“我发起和组织免费相亲角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阳子也成了“明星红娘”,每到周末,他会准时来到相亲角,除了向更多人推广相亲角外,还会时刻提醒大家,不要参与任何投资,不要和任何人有经济往来,谨防杀猪盘等类型的钱财及情感骗子。

温哥华出现相亲角,不必大惊小怪
大温相亲角之所以能成为热门景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足够特别。

这可能是中国爸妈组织的第一批海外相亲角。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相亲角”关键词,跳出的均是国内城市,只有温哥华一个特例,且热度颇高。

对于相亲角,评论中不乏一些质疑声,例如担心“把婚姻物化”“明码标价”。不过,多位到过大温相亲角的受访者均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用刻板印象去看待大温相亲角。

“这里没有A4纸,没有个人信息展示,更没有叔叔阿姨看到年轻人就‘催婚’的场面,反而是年轻人要想跟叔叔阿姨聊天,还得‘排队’。”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的可乐,对相亲角的最大感受是,父母们普遍很开明。



周末的中央公园相亲角  阳子供图

Richard在大温生活了四年时间,去相亲角之前,他猜想,“门当户对”在大多数家长眼里是“铁律”,因为“这里是国际大都市,有钱人特别多”,但沟通后发现,大部分父母没有把物质条件提到很高的优先级,更多是为子女的幸福而谋划。

在阳子的观察里,相亲角里的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前三依次是年龄、学历和工作。

“不排除深入交流后,父母开始在意房子问题”,他表示,“俄乌冲突后,大温地区物价、房价上涨,生活成本水涨船高,人们的求稳心态加重,客观上让更多人想到相亲的方式”。

最近,许多住在加拿大其他地区的父母来到大温相亲角,阳子猜测,不久之后,大概率也会有华人在加拿大其他城市办相亲角。

不过,和国内相比,大温相亲角对于参与者的意义不只是相亲。在孤独的父母、缺少社交的年轻人眼中,它更像一座广场。

可乐遇见的一位老大爷就表示自己是来交友的,移民过来后语言不通,上周终于在相亲角交到了可以一起爬山的朋友。一位跟着儿子过去定居的六旬母亲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自己每天除了跳舞没有事情可做,到相亲角就为广交朋友。最近,她开始和新结交的朋友喝下午茶。

Robert留意到,同一个地方来的父母,会最先聚在一起交换信息,甚至迅速形成各自的“老乡”圈子。“如果能促成美事当然更好,就算促不成,让父母之间多聊聊也是好事一桩。”Robert说,很多中老年人是随子女定居加拿大的,他们的孤独感其实非常强烈。孩子忙于事业,他们自己受限于交流能力,交到新朋友不容易,“有些父母每天只能到附近的超市逛一逛”,来两三个月就后悔的人大有人在。

在最不缺社交APP的今天,当地的年轻人同样需要更多线下社交。

虽然加拿大是华人移民海外的首选国家之一,根据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加拿大全国有超过200万华人华裔,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超过5%。在大温的部分城市,华人华裔能占到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但尤其是第一代移民者(出生地在其他国家,之后到移民国发展)普遍有社交需求。”Robert回忆,十年前,《非诚勿扰》在国内刚火时,大温的留学生就在当地组织过类似的联谊活动,参加人数众多。

Richard一直认为自己的社交圈太窄,和同龄人交流后才知道,疫情影响下,大家的社交状态都差不多。来大温读硕士的陈烨感叹,“来这边认识新朋友并不容易”,加入相亲角社群,就是为了交更多朋友。

近几个周末,更多年轻人对大温相亲角摘掉“有色眼镜”,出现在这里,在这里相识,约着玩剧本杀、去爬山、去划船……

*题图来源于受访者。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烨为化名。


被社交产品谋杀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