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36氪从多个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腾讯(HK.00700)今年下半年裁员动作仍将延续。 

  据36氪了解,腾讯组织优化由集团统一制定方案,但各事业群节奏不同。腾讯各大事业群中,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由于员工基数较大,为上半年裁员重灾区,尤其PCG整体裁员比例或超10%。

  其它事业群中,IEG(互动娱乐事业群)、CDG(企业发展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和WXG(微信事业群)都有部分业务团队在今年3到6月期间完成了10%甚至更多的人员优化,尤其IEG近期动作较明显。 

  36氪了解到,下半年上述多个BG将在上半年的基础上继续裁员,其中PCG旗下多个细分业务部门裁员比例甚至会达到40%-50%,少数业务面临整体裁撤。其余各BG的一些团队也即将执行优化。

  据36氪了解,腾讯的整体裁员计划由人力部门综合多方意见后制定,部门负责人(通常是GM)收到裁员计划后,将裁员指标分到直级下属(一般是总监级别),总监再制定具体的裁员名单。或者GM制定的裁员指标中,某个总监所在的团队被整体裁撤,业务被整体砍掉。

  36氪就此向腾讯方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36氪据多方了解,高层对上半年的裁员执行情况并不满意,认为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成本优化目标。“上半年主要裁的是基层员工,而不作为的中基层管理人员、老员工动得少。”

  下半年裁员将更多从管理层往下裁。一位PCG被裁员工告诉36氪,他在6月初收到裁员通知,包括团队负责人在内的好几个人一同被裁,整个团队都不复存在。据他了解,周围同一时间被裁的团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即上司和下属一同被裁。一位CDG人士也对36氪表示听闻了类似计划。

  PCG是腾讯裁员的重灾区,上半年整体裁员比例已超过10%,且裁员动作在持续不断进行。据腾讯发布的公告,腾讯体育在今年5月底裁撤了六大业务组。多位知情人士对36氪称,腾讯新闻、QQ部门近期都在原基础上继续裁员,就在昨天,腾讯新闻多个业务部门开启比例30%~50%不等的新一轮裁员。

  微信事业群是腾讯最为核心、且人员规模扩张最谨慎的事业群之一,即便如此,其部分团队也在近期优化了10%左右的少量员工,甚至波及微信最近两年重点发力的业务——视频号。据36氪了解,视频号并不是微信内部一个独立的业务团队,而是由多个中后台部门支持形成的“虚拟项目组”,多个主要工作为支持视频号业务的中后台团队已在近期进行小幅度人员精简,比例在10~15%左右。

  36氪了解到,腾讯战投部门近期也有部分减员,不过并不是将战投业务整体裁撤,而是根据公司“降本增效”的整体要求裁掉“负编制人员”——即原有员工数超过了公司新给定的HC数量。腾讯投资部门隶属于CDG,管理合伙人李朝晖负责主要工作,有50名左右员工。

  战略投资曾是腾讯至关重要的业绩板块,按财报数据核算,2021年一季度腾讯披露投资金额超600亿元,2022年腾讯一季度对外投资约为218亿,同比降低约60%,腾讯对外投资活动大幅降低。  

  一位CDG员工表示,在了解到上级最近背负了20%的裁员指标后,他甚至主动向上级申请被裁。

  今年上半年,腾讯最为核心的游戏业务尚未受到明显波及,但到了下半年,游戏业务也不能幸免,近期,社交媒体上也爆出IEG用户发展中心裁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人力部门在制定IEG下半年的减员计划,力度不会低。

  在企业微信上,所有员工公开可见各事业群员工总数量以及动态变化,而在近期,腾讯隐去了企业微信上的员工总数。

  裁员一定是坏事吗?一位工龄超8年的被裁员工甚至感到欣慰。他认为相自己所在部门老员工比例偏高,老人腾挪出位置给更多年轻人,组织会更有创造力。与自己一同被裁还有工龄超10年的部门总监。

广告
  目前正处于腾讯的业绩低谷期。根据腾讯2022年一季度财报,经调整净利润(Non-IFRS)同比下降 23%,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下滑。

  在收入增长承压的当下,腾讯必须更加在意人员效率和业务投资回报率。马化腾也在财报发布后表达了对控制费用支出的关切:“在具有挑战性的 2022 年第一季期间,我们实施了成本控制措施,并调整了部分非核心业务,有助我们在未来实现更优化的成本结构。”

  今年 3 月底,腾讯内网上发表了一封来自 CDG(企业发展事业群)的内部信,全文都围绕着“降本增效”四个字展开。信中提醒每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背起经营责任,像创业公司一样计算投入产出”。腾讯的裁员正在彼时展开——根据腾讯财报,当季腾讯员工数同比去年增加了30%,达11.6万。

  36氪在腾讯该季度财报后预测,由于短期无法寄望业绩增长,“省着花”成为腾讯的第一要务,接下来或有“降本增效”的更多举措。现在看来,这一切正无可避免地发生着。










软银市值缩水340亿美元!股东信心已达临界点 孙正义明日面临大考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3日下午消息,据报道,软银集团将于明日(周五)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对于集团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而言,早已习惯了股东们的赞扬和鼓励。但去年,软银市值损失了340亿美元,这对孙正义最忠实的崇拜者们(股东)来说是一个考验。

  2015年,当软银宣布“控股公司”战略,即剥离其国内电信业务,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初创公司投资者”时,投资者坚信不疑。2020年,当愿景基金(Vision Fund)在WeWork和Uber等投资上计入180亿美元的亏损时,他们指出孙正义有能力从阿里巴巴集团获得数千倍的回报。当阿里巴巴的股价下跌,孙正义告知要有耐心时,他们听了,并坚持了下来。

  经过了五年1420亿美元的投资,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软银净亏损2.1万亿日元(约合154亿美元),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净亏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最近全球科技股的抛售,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软银对所投资企业施加的压力,要求它们进行大规模、激进的押注。

  股东信心达到临界点

  东京咨询机构LightStream Research创始人Mio Kato对此表示,由于软银自身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股东信心接近临界点。他说,孙正义需要展示软银作为投资者如何来增加价值,并制定计划(比如通过出售阿里巴巴股票来进一步回购股票)让股价回升。Mio Kato说:“只要投资者相信你的梦想,他们就会保持忠诚。但一旦意识到事情并不顺利,信任就会瞬间崩溃。”

  当前,对于寻找复苏迹象的股东们,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不断贬值的投资组合。软银投资的许多科技初创公司,市值都出现了大幅下滑。与一年前相比,韩国电商Coupang的股价下跌了近70%。

  更糟糕的是,人们依旧认为,软银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大规模减记。许多投资组合公司被迫进行重组,或以较低的估值筹集资金。由软银支持、最近宣布裁员的公司包括瑞典支付公司Klarna Bank和隐私管理公司OneTrust。还有报道称,软银旗下芯片部门ARM也在裁员。

  此外,在软银董事会中,是否有人能够提供“适当的监督”,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软银董事会失去了一些最独立的声音,包括即将离任的外部董事Lip-Bu Tan(陈立武)。Lip-Bu Tan在一封公开的离职信中警告称,孙正义“需要有人提供保障,给他提供建议,让他更加成功。太快做出糟糕的选择,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后果。”

  在明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软银将任命David Chao(赵克仁)接替陈立武担任外部董事。David Chao是风险投资公司DCM的联合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之前曾投资过垂直农业初创公司Plant和个人金融初创公司SoFi Technologies等公司,愿景基金也投资了这些公司。2017年,SoFi Technologies曾卷入一起性骚扰调查,导致其CEO下台。

广告
  Mio Kato在谈到David Chao时说,“这感觉就像是董事会监督力度的继续下降。考虑到他投资的SoFi Technologies的一些丑闻,这并不是对他有能力为软银更好的治理做出贡献的有力认可。”

  缩减投资规模

  孙正义之前曾表示,软银今年进行的交易将越来越少,规模也会越来越小。今年到目前为止,软银“愿景基金2期”在50多轮融资中的平均投资规模约为1亿美元至2亿美元。相比之下,“愿景基金”的平均投资规模约为9亿美元。今年1月至3月,愿景基金投资了25亿美元,不到上一季度104亿美元的1/4。

  不过,软银的“快速投资”理念并未改变。今年2月,孙正义与日本AI Medical Service公司创始人Tomohiro Tada举行了30分钟的Zoom会议后,在两个月内就做出了投资决定。

  受疫情影响,只有150名股东将参加明日在软银东京总部举行的会议。同时,会议将通过一个门户网站进行转播。软银表示,孙正义将回答从网上书面提交的问题中挑选出来的一些问题。



腾讯再裁员:波及微信视频号、游戏、战略投资,对管理层动刀